【世界精神衛生日】精神病是先天決定? 醫生: 患病機率增加不一定引致發病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2/10/10 18:57

分享:

分享:

精神病是先天決定? 醫生表示儘管患病的機率增加,但不一定引致發病。

在臨床工作和現實生活中,我們都觀察到,有不少精神疾患是有遺傳傾向的。這現象,在較嚴重的精神狀況中,尤其明顯,例如精神分裂症、躁狂抑鬱症等。那麼,精神疾患的出現是否很大程度是先天的?如果是的話,有精神病家族史的人,是否早晚會發病?

最新影片:

不錯,隨著科學進步,我們對產生精神病徵(如幻覺、妄想、抑鬱等)的腦部生化病變,多了很多了解。明顯的例子有多巴胺、血清素等腦神經傳遞物質(Neurotransmitters)的失調,令某些病徵出現;而這些失調的出現,確是有先天或者遺傳因素。但是,這先天或遺傳因素,只解釋了部份成因。要知道,就算是在遺傳因素較明顯的疾患中,只有少部份的家庭成員會發病,甚至在同卵雙生的兄弟姊妹中,共同發病率也少有高過百分之五十的。亦即是說,除了遺傳因素外,有相當大比重的成因是後天,亦即是環境因素。

這環境因素,是指廣義上的環境因素。可以是成孕後、即懷孕期的生理影響,如母體的賀爾蒙、營養,和供氧狀況。分娩過程,尤其是在醫療較落後的地方,也有可能對胎兒的腦部構成風險。

在幼兒的成長過程裡,不同階段有其環境因素的影響。近至營養、衛生、傳染病、意外引致腦部受創,以至家庭氣氛、父母的情緒或脾氣、有否嚴重的忽略、孤獨,甚至虐待等情況,對孩子的心智成長也會造成深遠的影響。

到青少年期,不同的環境因素會出現,繼而影響他/她的腦部和心理發展。我們較熟悉的包括:身體、心理或性方面的虐待、學校欺凌、父母離異或喪親,又或者物質的濫用,都可能增加了患上某些精神疾患的風險,甚至引致病發。除了這些身邊或家庭因素,整個生活環境,如擠迫、貧窮、失業,甚至環境及空氣污染,和近年大家都關注的氣候暖化,和這年多以來的疫情大流行,都對精神狀況,尤其是焦慮和抑鬱,產生明顯的影響。

所以,先天或遺傳因素,主要是令某人患病的機率增加,但不一定引致發病;一般需要某程度的後天或環境因素,才足以令某個別人士在某時候發病。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立即下載:https://bit.ly/34FTtW9

hket App儲積分換獎賞:https://bit.ly/3ClEy1R

撰文 : 賴子健醫生(精神科專科) 香港心理衞生會教育及預防工作小組委員